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我的藏族学生 作者:邢小群

我的藏族学生

昨天,我的几个将要毕业的学生与我话别。我们学院实行大学新生入校导师制,我是他们初入校门的导师。如今在座在九个学生中:四人已经分别考入北大、政法、北外、民院的研究生;一人被《解放军报》录用;一人将要去当村官;一人在北京的工作已有了眉目;一人要留在北京备战明年的研究生。只有这个藏族学生准备回到他的家乡青海省。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结局,我的内心也很是酸楚不忍。

这个学生当年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科第一名成绩、并且是青海南部藏族地区唯一一位考入北京的藏族学生。他的名字完全汉化,容貌肤色也与内地青年无异,或许更为俊秀。在大学,他除了外语弱一些,其它各门功课均为优良。一年前,他就开始一方面考公务员,一方面投递档案找工作。考国家公务员,他仅差0.3分没有过线;投递或应聘,又多缘自他的藏族背景遭到拒绝。有关“藏独”的风波,使很多单位在这位藏族学生面前退避三舍,原来同意面试的,也找理由回绝了。

这位藏族学生的父母是藏族人,也是共产党员。多病的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电力公司的职工。贫困地区的低收入,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很不容易,这位藏族学生是靠他在果洛教育局工作的舅舅帮助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一再对我说,大学毕业了,弟弟上高中的学费就靠我了。

虽然,我也鼓励我的藏族学生回到他更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工作,但我私下也在想,一直以来,我们都以维护和创造和谐的民族大家庭为义务和责任,这个青年学生以求学现代科技文明、以学习更多汉文化为目的走出青藏高原多么不容易(据他说,民族学院的藏族学生,恰恰在那里学的是藏学)。为什么我们不能帮助他走向内地、走向首都,让他更了解我们的汉族文化,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了解那悠远、独特、神秘而多彩的藏文化?让有志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青年来到我们中间,在今天不是更有意义吗?

我很困惑。


昨天,我的几个将要毕业的学生与我话别。我们学院实行大学新生入校导师制,我是他们初入校门的导师。如今在座在九个学生中:四人已经分别考入北大、政法、北外、民院的研究生;一人被《解放军报》录用;一人将要去当村官;一人在北京的工作已有了眉目;一人要留在北京备战明年的研究生。只有这个藏族学生准备回到他的家乡青海省。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结局,我的内心也很是酸楚不忍。

这个学生当年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科第一名成绩、并且是青海南部藏族地区唯一一位考入北京的藏族学生。他的名字完全汉化,容貌肤色也与内地青年无异,或许更为俊秀。在大学,他除了外语弱一些,其它各门功课均为优良。一年前,他就开始一方面考公务员,一方面投递档案找工作。考国家公务员,他仅差0.3分没有过线;投递或应聘,又多缘自他的藏族背景遭到拒绝。有关“藏独”的风波,使很多单位在这位藏族学生面前退避三舍,原来同意面试的,也找理由回绝了。

这位藏族学生的父母是藏族人,也是共产党员。多病的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电力公司的职工。贫困地区的低收入,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很不容易,这位藏族学生是靠他在果洛教育局工作的舅舅帮助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一再对我说,大学毕业了,弟弟上高中的学费就靠我了。

虽然,我也鼓励我的藏族学生回到他更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工作,但我私下也在想,一直以来,我们都以维护和创造和谐的民族大家庭为义务和责任,这个青年学生以求学现代科技文明、以学习更多汉文化为目的走出青藏高原多么不容易(据他说,民族学院的藏族学生,恰恰在那里学的是藏学)。为什么我们不能帮助他走向内地、走向首都,让他更了解我们的汉族文化,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了解那悠远、独特、神秘而多彩的藏文化?让有志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青年来到我们中间,在今天不是更有意义吗?

我很困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