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星期五

朱瑞:圣·尼古拉教堂与“六四”屠杀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左侧的建筑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现在,圣·尼古拉教堂差不成了一个传说,最后,我相信连这传说也会被时间淹没的。不过,她确实存在过,就座落在今天哈尔滨南岗区红博广场的十字路口上。那是一座俄罗斯式木结构建筑,由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著名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而著名画家古尔希奇文克完成了教堂内部的大量壁画,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迹。完工于1900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圣·尼古拉教堂立刻成了“破四旧”的对象。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开始动手,因结构牢固,后来动用了各种工具以及消防车、卷扬机等,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将教堂彻底铲除。

我的家,也可以说我在哈尔滨最早的房子,离圣. 尼古拉教堂的旧址不远。不过,我没有见过这个教堂,那里早已成了一个人工花坛,摆放了许多的盆花儿,层层向上,成阶梯形,严严实实地遮蔽了曾经的美和暴力。

圣尼古拉教堂的旧址,也就是如今“红博广场”的南边,是黑龙江省博物馆;东边,是东大直街,通往热闹的秋林商场;西面,是西大直街,通往学府区;北边,是国际旅行社大楼和两三座老旧的精雕细刻的俄罗斯式塔楼木屋,无法想像她们是怎样侥幸挨过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劫的。也许,近在眼前的圣. 尼古拉教堂的辉煌,遮蔽和保护了她们?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了。其中的一座木屋,后来成了意大利比萨店,那是我出国前常去的地方。坐在比萨店里,我会久久地盯着那个人工花坛,偶尔,有人过来跟我搭话:“知道吗,这里原来是个教堂啊,非常美……”

“为什么要铲除美呢?”这是我对这个共产政权最早的质疑。而把这些罪行,都归结到文化大革命头上,也是不诚实的。因为在文化大革命过去了几十年的今天,那些历史性建筑,仍然在被破坏。不仅发生在被中共统治的地方,也发生在被中共殖民的地方,甚至有过之而不及。不久前,唯色还在呼吁《我们的拉萨快被毁了!救救拉萨吧!》,同时,国际藏学家也发出了致习近平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开信,呼吁立即停止对拉萨老城的破坏,不能把古老的东西连根拨掉。

话再说回来。那是初春的一天,我抱着我小小的孩子,走在哈尔滨西大直街上,欣赏着路边盛开的丁香。 哈尔滨是由几个主要的区组成的:道里和道外,属于商业区;动力,属于工业区;南岗,属于学府区,像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师范大学、科技大学等等,都集中在南岗区,还有省政府和主要省直机关,也都选在了南岗区。

我家的窗子,正对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主楼,离西大直街很近,所以,西大直街,是我常散步的地方。那天,正当我抱着孩子,欣赏着丁香时,偶然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们,排着长队,举着标语,迎面而来。最前面的标语是:“腐败祭!”

泪水,没有任何准备地盈满了我的眼睛。虽然我对政治毫无兴趣,但我有着本能的对丑的厌恶和对美的渴望。我感到自己的血液,瞬间变成了鼓胀的帆。接下来,是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学生,也都举着标语,甚至喊着口号走来了。我立刻跟上他们,到了红博广场,即圣. 尼古拉教堂的旧址。现在,较重要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学生们也在这里停了下来,渐渐地,所有大专院校的学生,也都集聚在了这里,围观的民众越来越多。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这边,本来是几辆公共汽车的中转站,往日很是热闹,不断有乘务员吆喝着乘客上下车,此刻,都静了下来,倾听着这个世界的希望。接下来的几天,南岗区这边的公共汽车完全停运了。西大直街上,一大早就站满了人,夹道支持学生们的队伍。有一天,我看到跃景街路口那里,《北方文学》的鲁秀珍等人,也都出来了,向学生们伸出食指和中指,成“V”形,以示支持;还有黑龙江日报社的人,包括我的朋友,副刊編辑小黑,也出来了,表达着对学生们的支持。 接着,就听说三大动力的工人也要出来支持学生了!似乎整个哈尔滨都在沸腾。

那么突然地,没有任何准备地,传来了天安门的枪声。我不愿,也不敢相信,仍然如往日一样来到西大直街。可是,只有一些行人在匆匆赶路和没完没了的车辆“隆隆”而过,已不见了夹道的人群和学生们的身影。

我踽踽来到红博广场,即圣.尼古拉大教堂的旧址。放眼看去,空荡荡的。那几辆公共汽车又开始了运行,不过,乘务员们没有像从前那样吆喝,怕打扰什么似的。只有几片似乎是前几日留下的纸片,在微风中,刮来刮去,发出“簌簌”的声音。

对“六四”民运人士的敬重,就是从这时起,根植于我心的。后来,在达兰萨拉(西藏流亡社区)遇到他们中的某些人时,我不惜放下自己宝贵的时间,陪之各处参观,差不多有求必应。始料未及的是,失望大于希望。也好,使我有机会重新整理了我对海外民运的印象。在痛苦的沉甸中,我唯一的担心就是,有一天,我们的六四, 会不会也像圣. 尼古拉大教堂一样,被民运中的赝品,利用和糟蹋得,仅仅剩下了一个辉煌的传说?


首发于自由写作网刊:http://www.chinesepen.org/Article/wk/201404/Article_20140417124409.s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