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星期二

朱瑞讲座:大昭寺珍宝、西藏壁画和长篇小说《逆转》写作背景




2月17日大火之后

各位网友、群友、群主、转播员,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今天我主要谈大昭寺,藏语叫祖拉康,谈谈那里的稀世珍宝、西藏壁画艺术,以及我的长篇小说《逆转》的写作背景。

可能大家已经知道了,2018年2月17日拉萨的大昭寺着火,但究竟什么原因引起这场火灾?烧了多长时间?烧毁和损失了多少珍宝?这是所有藏人和关心热爱西藏文化,关心热爱世界文化遗产的东、西方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当局有责任向世界、世人做出一个诚实的说明和出示一份损毁明细。

全藏最神圣的寺庙

我记得几年前,唯色就在推特上发表推文,指出达赖喇嘛尊者说“大昭寺是全藏最神圣的寺庙”,也就是说,大昭寺,是圣城拉萨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从前西藏人,不管远在多堆 、多麦 还是后藏、阿里等地区, 都以能前来拉萨朝拜大昭寺为福乐,有的还会一路磕长头,不惜走上几个月,还有的甚至赶着羊群牛群走上几年的光景。

除了藏人以外,还有喜马拉雅地区的其他国家的香客信徒,如不丹,锡金、拉达克等也前来拉萨朝拜大昭寺。还有居住在蒙古,以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的布里亚特人,也都来朝拜。那么,为什么大昭寺如此神圣?

这得先从祖拉康的建立者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和他的王妃说起。

藏王松赞干布和他的王妃

松赞干布的前三位王妃都是藏人,赞普为她们每个人建了一座拉康,比如为芒妃墀嘉建立了扎耶巴拉康,我在西藏时去过那里,那是陈奎元当政时期,扎耶巴被破坏得很厉害,一片瓦砾,那里的修行人被赶走,房子被拆,如今天的喇荣五明佛学院。赞普还为木雅妃茹央建立了扎拉贡布拉康,为象雄妃勒托曼修建了梯布廓拉康,现已无法确认位置。

后来,松赞干布又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和中国的文城公主。作为嫁妆,赤尊公主带来了一尊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而文城公主带来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像。于是,松赞干布又为两位公主建立了拉康,一个是小昭寺(Ramoche)供奉而文城公主带来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像,一个是大昭寺,也就是祖拉康,供奉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

后来,在第35位藏王芒松芒赞时期,为了防止中国的攻击,抢回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像,于是,把这两尊释迦牟尼的像进行了调换,所以,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像,也称觉沃就被转移到大昭寺。

惹萨祖拉康

那么,祖拉康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据说,当年为了确认建寺的地点,赞普松赞干布掷出戒指,最后,戒指落到了湖里,并从湖上升起一座白塔,就这样,确立了大昭寺的位置。那么,怎样才能在湖上建起拉康呢?

人们把湖水引入几曲,几曲是西藏人对拉萨河的称呼。当时,山羊也来帮助驮土,添平湖泊,因此,大昭寺被西藏人称为“惹萨祖拉康”。“惹”,在藏语中是“山羊”之意,而“萨”是土的意思。我在大昭寺时,有一次,一位古修啦把我带到一扇小门前,对我说,你听,里面有水声。我的确听到了哗哗的声音,所以说,大昭寺建立在一座湖上,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因为拉萨曾经有很多的湖泊和沼泽,只是现在都在越来越沙化了。

祖拉康的建筑,据说顾及了苯教、密咒师和普通藏人等审美,所以,盖成后,所有西藏人都很欢喜,认为这工艺有如幻化,因此人们又叫 “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其中的“墀囊”就是幻化之意。

此后,一直到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的900年间,祖拉康一直都在扩建。 后来,在第41代藏王赞普赤热巴巾时期,惹萨被叫成了拉萨,延至今天。

显然,先有祖拉康,后有拉萨。后来围着祖拉康形成了著名的帕廓街(汉人叫八角街) 。这也是西藏城市和乡村形成的规律,先有寺庙,后城镇乡村,因为城镇和乡村都是围绕着寺庙向外发展,形成的。

建筑风格

祖拉康的建筑为曼陀罗形状。 我最近看到唯色推出一个推文,这样写道:

像曼陀罗一样的祖拉康(大昭寺)建起来了,无价之宝的释迦牟尼佛像住进去了,自称赭面人的岗坚巴(雪域藏人)像众星捧月,起帐搭房,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和诸佛的理想世界连在一起,炊烟与香火,锱铢与供养,家常与佛事,从来都是相依相伴,难以分离…

这段话,也说明祖拉 康如曼陀罗形状。曼陀罗是汉语中的坛城。是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或者说是诸位尊者的世界。这样说,可能对于不信佛教的人,太抽象。形象地说,有点像古印度的精舍风格。我去过摩竭摩国的首都王舍城和离王舍城不远释迦牟尼讲经的精舍,也都是方形的结构,与祖拉康有相似之处。后来,我还在尼泊尔看到了类似于祖拉康主殿上面的那些狮身人面像,雕刻的柱子、柱头、门框、门楣等,还看到了西藏的其他符号,如雪狮,八吉祥图等。在喜马拉雅地区锡金也见过,但在中国我是从没有见到与祖拉康有任何联系的建筑或符号。

但汉文介绍,比如百度百科和恰白次旦平措編著的《西藏通史》,都说大昭寺建筑中有唐的风格,说文城公主从唐召来大批能工巧匠,帮助建了大昭寺。但从当时的交通状况和条件来看,文城公主自己去西藏都是十分艰辛,走了很长的时间,她召去的能工巧匠,恐怕不那么容易抵达,相对来说,倒是赤尊公主很容易从尼泊尔召人。

虽然祖拉康建筑有印度尼泊尔的烙印,但更多的还是西藏建筑风格。西藏建筑是很有特点的,一般都是外形方正,墙体向上收缩,平顶,平顶之上,或者说房顶上,相当于花园或客厅,人们常在那里喝甜茶、观景、看戏等。

视觉上也是十分稳固、古朴、粗犷。这些房子不像是盖起来的,像是从喜马拉雅长出来的,与那里的山山水水,包括气候,都融在了一起。尤其是寺院的边玛墙增加了厚重高贵的效果。但在中国不同,那些寺庙的建筑,都是很孤立的,完全失去了与周围环境的衔接。

我在达兰萨拉遇到一位日本建筑师,当他还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时,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前往拉达克考察实习,一下子就迷上西藏建筑,后来,他在流亡社区一呆就是二十七年。他也对我谈过西藏的建筑风格与中国截然不同,但我们总是牵强地把两者绑在一起。 比如西藏的夏鲁寺,中国方面一直宣传有汉藏风格,但我去了夏鲁寺以后,根本没有看到任何汉式风格,仅仅用了几片琉璃瓦,能说明什么呢? 鹦鹉学舌,跟着强者跑,是中国学术界或者说藏学界的一个很不诚实的学风 。

觉沃佛

话再说回来,我开篇谈到的西藏人、蒙古人、布里亚特人等,都不远千里、万里,祖拉康朝拜,朝拜什么呢?朝拜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觉沃佛。在西藏,觉沃佛被看成是最有加持力的一尊佛像。 因为这尊佛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亲自开光过的。

那么,为什么这尊佛到了中国?有版本说,古印度摩竭陀国王送给唐朝皇帝的礼物。还有说,中国曾帮印度打败了伊斯兰教国家的入侵,为了感谢中国,印度国王送给中国的礼物,版本很多。但是,西藏史书,也就是蔡巴. 贡嘎多吉所著的《红史》 中看到,说是东晋五胡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一位印度的老班智达对前秦的国王说,在印度和西羌之间,有一个小国,有释迦牟尼开光过的十二岁时的等身像,觉沃像,像的舍利和一个叫鸠摩罗室利的班智达,因为此国狭小,此珍宝在彼处对众生利益不广,请陛下发兵取来,将大有利于众生。于是,发兵到了这个小国,

笃信佛教的藏王松赞干布知道尼泊尔有一珍贵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和中国有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于是,想要娶尼泊尔和中国的公主,而佛像作为嫁妆,也会随之来到西藏。

祖拉康壁画

除了觉沃佛以外,大昭寺里还有许多的艺术珍品,包括浮雕、铜雕等,不过,我今天主要谈谈大昭寺壁画。

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是1997年6月2日下午,我第一次走进大昭寺里,一进大门,我就被那幅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喇嘛尊者的壁画所吸引,固始汗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和硕特部的汗王,他曾天山一带以及西藏高原,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汗国,

后来,应五世达赖喇嘛之请,帮助打败了藏巴第悉的军队,并在五世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跟前受了居士戒。把图伯特三区的全部政教大权,以及自己的族系人马等,都赠与五世达赖喇嘛尊者作为佛法属民。从此,五世达赖喇嘛尊者以驻锡地甘丹颇章为名号,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开始了达赖喇嘛掌握图伯特僧俗权力的时代,到现在,已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了。 

当时,第一次到西藏的我,还不知道这些历史,只是觉得这绘画叙事性很强,很细节、 属于东方平面绘画,一说到平面绘画,可能有人就觉像小人书。不,不是的,如果了解西方美术史,就会发现,从后印象派开始,像高更、凡高,都在大胆地往平面转变呢,就为了使绘画更像绘画。这些绘画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同时,我还迷上了大昭寺主殿的壁画,那里的壁画有的是一千多年前,当时有的已看不清了,因中共入侵后,这些壁画再也没有修缮过,过去西藏政府都是定期修缮这些壁画的,大昭寺的壁画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就修缮过。

还有大昭寺襄廓两边的壁画,都是奇美无比。展示了西藏佛教史,西藏历史,西藏艺术史等。后来我还发现,虽然每个寺院都有壁画,但这些壁画各不相同,不仅内容,风格也各不相同。

西藏壁画艺术与多维视野

比如我后来去了拉萨西郊的乃琼寺。说起来,乃琼寺的地位有些特殊,因为乃琼护法主要预言国家大事,比如,达赖喇嘛尊者是不是到了登基的时刻,西藏怎样对等侵略者?是不是需要进入战争状态?等等。

乃琼寺的天花板上、木柱上,墙壁画都是彩绘……且与祖拉康的壁画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想像。有的人面朝下、身子朝上,还有的头上长出许多只眼睛,连两只乳房和手臂之间都是眼睛

后来我还得到了阿里托林寺的壁画册,看到上身为人下身为鸟的壁画,像我的这个微信的头像,就是托林寺里的下身为蛇上身为人的壁画。 甚至老鼠都可以长出翅膀。。

我惊奇地发现,人类的想像可以如此打破规矩! 可以如此自由和开放!这一切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法、一种超越世俗的思维方法!

后来我又去了江孜的白居寺和夏鲁寺,这些壁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构图活跃,色调以红绿对比为主,比如那尊绿度母,真是千锤百炼,技艺和造形都十分精湛。很天然,很沉着……

再后来我又去了夏鲁寺,那里的壁画更是独居一格,其服饰、花纹,都充满了细节!包括深色的肌肤,准确地渲染着明与暗的对比,色彩也更饱满,比如红色,就有暗红、大红、土红、降红等等,绿色也有翠绿、草绿、浅绿、橄榄绿等等,还有红与綠,黑与白的对比,很接近西方的颜色理论,很有魅力,把颜料持久的秘密都挖掘出来了,因为西藏的染料,采用的是天然石质矿物,色泽经年不退。

我后来又去了萨迦寺,冒珠寺等等,看到了更为不同的壁画。

有一天,我去大昭寺祖拉康,在一位古修啦的家里,看到一个瑞士出版的一部书,不记得是德语书还是英语书,反正那时我都不认识,不识字,但那封面就是岩画的宗喀巴大师,非常美,我就说,这封面简直太美了,我从没有见到过这样的美,这封面设计得很了不起啊,太厉害了!但这位古修啦说,这是色拉寺的壁画啊,你想看的话,我明天带你去。

第二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色拉寺,啊,色拉寺林廓路上的那些岩画啊,无论闭着眼睛还是睁着眼睛时,我没有见过这么宏伟的岩画群。时间越久,那些人物色彩都越突起和沉重。这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我当即拍下了几张照片,包括那个瑞士出版的书封面中岩画宗喀巴大师,我也拍了下来。

我不吃惊,很多中国艺术家画到最后都去了西藏,因为西藏是艺术的精华,更高阶的呈现,但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经济的思想的等各种文化原因,最后他们在西藏学到的也只是一些符号。

因为西藏壁画中的那种自由的精神,不是一两天可以陪养出来的,而是世世代代的积累和沉淀。

长篇小说《逆转》写作背景

下面谈谈我新近在台湾出版的长篇小说《逆转》的写作初衷。

我的这部小说,主要写一位出生在中国的女画家,在对艺术的探索中来到了西藏。她如醉如痴于西藏壁画,并由此直观地看到西藏价值观、西藏精神,以及西藏苦难现实,从而这位女画家开始了反思中国文化之旅。同时,这位女画家也开始了改变自己,包括改变她的绘画语言。而任何改变都会带来疼痛,换句话说,挣脱枷锁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这一反思之旅,也使主人公失去了她在世俗世界中获得的荣誉和一些物质保障,并走向未知。

为什么我把主人公放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 虽然贯穿这部长篇小说的爱情故事,并不是我的个人经历,但主人公对西藏壁画的感知,却是我自己的体验。包括主人公在大昭寺的感受,也都是我个人的体验。

但是西藏的这些珍宝,今天正在消失,这不仅是藏人的智慧,也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大昭寺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珍宝的消失,是我们整个人类文化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