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9日星期一

朱瑞:穿墙长存的历史证词 ——读《红潮沉浮录》



继2012年10月溯源书社在香港出版《穿墙的短波》丛书第一卷《记录红色中国》之后,2014年2月又出版了第二卷《红潮沉浮录》。

自由亚洲电台 “心灵之旅”节目主持人张敏编撰的《穿墙的短波》丛书,是迄今连续播出近十六年的“心灵之旅”访谈声音版本的文字记录。也是人类存在可耻的信息“防火墙”时代,负有新闻自由使命的短波广播留下的一部穿墙长存的历史证词。如果说第一卷侧重以回顾红色中国历史大事件为线索,第二卷则更多侧重一些历史事件当事人的人生故事。

中共建政后这六十五年里,一次次大规模政治运动,如“反右”、“文化大革命”、“文革”中的“一打三反”、“文革”后的“清除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再到八九“六四”……亲历者劫后余生,受访讲述他们在一波波红色大潮中的人生沉浮、所见所闻,知情者受访见证。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向往自由文学创作的青年们成立“太阳纵队”和“X诗社”,如何招致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文革”中“上海李明匿名信事件” 当事人徐惠昌怎样被押赴刑场;“六四”屠杀遇难者们怎样泣血长安街,难属们多年如何执着寻访、记述与呼号……都留下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与相关各方人士的陈述,展现大量被掩盖的真相。

无论是专题探索“反思郭沫若”,还是采访“中共党史活字典”司马璐、采访鲁讯的儿子周海婴……都披露出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采访前《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和副总编辑王若水,这两位前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负责人早年追求民主自由,投身红色革命,身为《人民日报》负责人因倡“人民性”、“人道主义”而获罪下台,到头来自己的著作不能在大陆出版,这正是《红潮沉浮录》“开卷特写”和紧随其后的首辑首篇,两篇联袂,耐人寻味,记载下共产党自撰的黑色幽默……红潮沉浮,在在揭示共产革命扭曲人性、戕害良知,不断实施逆淘汰的残暴本质。

主持人张敏对当事人、相关人和见证人的采访,拉近了我们与历史大事件的距离。访谈实录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呈现了共产革命红色大潮的凶险,揭示出共产红色政权倚仗枪杆子和笔杆子,用暴力、谎言和禁言维持其极权统治的秘密。

六十五年过去,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正在陆续离世。由于言论、新闻、出版的不自由和“防火墙”的存在,大量历史证据证词也正在散落、湮灭、消失。

我们看到,幸而有张敏女士这样的一些有心人,多年持之以恒,抢救取证,不仅留下文字,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声音史料。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宝贵的历史证词对今人和后人研究共产红色政权统治下的中国历史,会越来越显现出宝贵的价值。

一、完整的证据链

虽然本书的被采访者多为重要历史人物,多篇访谈组合,几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主持人并没有满足于此,没有让被采访者单独从头谈到尾,而是加入了大量旁证,穿插对其他知情者的访谈,因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使证词更坚实、人物更丰满,场景也更大气宏阔。

例如,在播出“倡‘人民性’丢官的《人民日报》总編辑胡绩伟”时,主持人不仅回放胡绩伟先生生前受访谈话,还采访了熟悉胡绩伟先生的其他学者和作家:如姚监复、高瑜、郑仲兵、宋永毅、吴国光、李洪林等;在谈《人民日报》副总編辑王若水先生的独立人格时,不仅有对王若水先生的采访,还有对刘宾雁、郭罗基、胡绩伟、苏绍智、严家祺、于浩成、李锐,以及王若水的太太冯媛等的采访;在谈剧作家吴祖光的人生际遇时,不仅有吴祖光先生的谈话录音,还有对丁聪、牧惠、吴霜、刘耀华、彭查理等人的采访,同时,还穿插吴祖光的太太新凤霞和女儿吴霜的唱段;在谈周海婴的回忆录《鲁讯与我七十年》时,不仅有对周海婴的采访,还有对王元化、傅国涌、钱理群、刘晓波、王晓明、张耀杰等人的采访,从正、负、侧……多方面较完整地评说鲁讯;在“从王容芬公开信,再谈卞仲耘之死”一篇中,不仅有对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垚的采访,也有对王友琴、袁爱俊、宋彬彬家人、李南央、王容芬等人的采访,对今天看清宋彬彬“道歉”的本质,等于是做了弥足珍贵的铺垫。另外,在对“上海李明(徐惠昌)匿名信”事件的真相挖掘中,两位受访者徐邦泰和晓龙,都是徐惠昌近距离的朋友,都目睹了徐惠昌被尼龙绳勒住脖子拉向刑场无法出声的悲惨一幕,他们还讲述了徐惠昌遇害后亲友被株连家破人亡但不为公众所知的“后话”。

总之,主持人以变换视角和距离等各种方式,通过访谈向人们展现红色中国层层谎言掩盖之下的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的真实面目:其中不乏昨天还是风云人物、有功之臣,一夜间,仅仅因为说了哪怕只有几句“上面”不爱听的真话,就成为被整肃的对象,成为阶下囚,甚至丢掉性命……无数事实说明,在这个“伟光正”一党专制的国家里,没有一个可以共同守护的价值观,更谈不上与当今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普世价值接轨。

二、 激发被采访人说出真相

看《红潮沉浮录》书中人物访谈,好似看主持人在剥洋葱。主持人张敏在采访中敏锐捕捉,线索清晰,看似从一无所知简捷提问开始,实则已做了功课选好切入点,在问答中层层剥皮深入,逐步接近人的内心和事件的核心。同时,又能看出她提问的随机性强,并无先置脚本双方机械问答之弊。因此,读张敏采访报道的文字作品,或收听其节目,很有种自自然然、实实在在、到最后才痛快淋沥之感。

例如,在“李锐九十寿辰女儿新书贺礼”这组节目里,主持人采访当代史专家、作家朱正先生时,朱先生谈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所作的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间,有一句就说‘我这个人就只对我自己负责’”。

“他实际对自己负了什么责呢?” 主持人立刻追问。

“他就是实现他的自我嘛,把他自己充分表现出来,他要怎么干就怎么干,为所欲为,他有一句话说‘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于是,朱正先生就这样更加具体化了毛泽东的个性。

此节目是以曾经担任过毛泽东兼职秘书的李锐先生朗颂自己的一首诗开始的,其中有一句“曾经实践五不怕”,主持人便以此为线索,展开了对李锐先生的采访:“您把五不怕再解释一下好吗?是哪‘五不怕’?”

“过去1950年代,特别是‘大跃进’时,毛泽东开党的中央会议经常讲这种话——要大家敢提意见,不要怕,第一,不要怕戴机会主义帽子;第二,不要怕撤职查办;第三,不要怕开除党藉;第四,不要怕老婆离婚;第五,不要怕坐牢;第六不要怕杀头。我呢,前面五个‘不怕’都实践了,都经过了,脑袋嘛,还留着,就是这个意思啊。”李锐的这个回答,可以说,是听众的意外收获。

在对鲁迅之子周海婴的采访中,主持人的这个特点更加鲜明。比如,当周海婴先生谈到:“我父亲去世时,我才7岁……我看到他去世的场面,看到有非常多人的悼念活动、葬礼和下葬,我才慢慢感觉到父亲受到大家尊重。这样,我就一直在父亲的影响之下生活。”

“这影响包括哪些方面?”主持人插话。

“小时候,我不用周海婴这个名字,而用另外一个名字‘周渊’,所以那个时期,大家并不一定知道我是鲁迅的儿子,所以,生活比较自在此。等到我慢慢长大后,大家知道我是鲁迅的孩子,就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同时给我一个很窄的空间。”

“您为什么感到空间很窄,能不能举例说说?”主持人追问。

“好像认为鲁迅的儿子应该中文非常好,鲁迅的儿子应该很听话,或者鲁迅的儿子应该继承父业等等。在这种人为的框子里面生活,确实很苦。”周海婴答道。

从很多地方可见一个训练有素的记者怎样激发受访人说出更多真相,尤其突显一些重要细节,增加信息量。当然,这也是对主持人在相关背景知识、心理学、逻辑学,以及应变能力等等方面的综合检验。

三、访谈与历史事件的实况录音、音响资料、历史歌曲等穿插并用

通过回放与采访内容相关的访谈,并与历史事件的实况录音、音响资料、历史歌曲等穿插并用,扩展声音境像空间,有可能让受众感觉正在讲述的事件和场景变成可触摸的实体,仿佛就在身边,甚至可以听到人物的呼吸,事物的性状,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也许对今天的多媒体时代来说,这些手法并不新鲜,但对于一个独立选题采编播制做的常规节目,连续滚动制作十五年以上,还是可见功夫。

例如,在播放“祭遇难亲人,忆‘八九’诉求”专题时,就穿插了1989年胡耀邦去世后,北京爆发大规模街头请愿,张敏本人作为记者当时在街头采下的实况录音片段,多年后的今天清晰地听到那众多请愿者齐声高呼的口号,仍振聋发聩:

“言论自由!”
“解除报禁!”
“保障人权!”……

后来主持人又剪接选用了一小段网上录音资料,是1989年6月3日夜里,戒严部队动用坦克和机枪,在北京街头杀戮学生和市民的枪声和民众的喊声,能听到连续的枪声和人们在性命攸关时刻高喊“救护车”的撕心裂肺的声音……

许多费心储存的宝贵资料和在日常节目中一处处精心尝试配用,都使这部历史的证词更加厚重可靠。

《穿墙的短波》第一卷《记录红色中国》随附两小时节目选听光碟,第二卷《红潮沉浮录》则随附五小时二十分钟节目光碟。如果一口气听下来,会随着受访者的讲述,被带进一个情境,管窥那个共产红潮翻卷、个体生命沉浮的时代。

你听,你读,内中没有夸夸其谈,没有花里虎哨,只是抓住了历史的关键时刻,进行冷峻质朴的发掘和记录,以受访者的叙述展示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证词。制做这样的节目,留下这样的记录,仅仅有新闻专业训练当然不够,还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语言文字功底,而更可贵的是那份历史责任感。



首发:http://www.chinesepen.org/Article/wk/201405/Article_20140518155315.s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