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让西藏的气候变化少一些人祸吧

不久前笔者又一次入藏。在由拉萨经日喀则往定日和珠峰的旅程中,拉萨的一位藏族友人盛情地往我的旅行车上搬了两箱“5210冰川矿泉水”随车备用。起初没在意,只是喝的时候觉得有些口感不同,有些特别的醇凉。然而,当我仔细看过水瓶上的包装纸后,才感到心里一紧:这水居然声称是来自5100米高原上的冰川水!

如果这水果真是来自冰川,那这么多的冰川被融化为塑料瓶里的饮用水,并以数元人民币一瓶的价格四处兜售,甚至在青藏铁路和广深铁路的火车上免费赠饮一年有余,那原本维持着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稳定的冰川还能继续存在吗?

我倒是真希望这水不过是聪明的商家人为造出来惑人的噱头,宁可里面装的不过是已经、甚或未经消毒的自来水,我宁愿这假水祸害我的身体,也不愿看到清藏高原上那美丽的千年冰川被化成水之后如此廉价的灌进人们的肚子里!

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人祸

笔者特意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这个生产5100矿泉水的公司,据其介绍:“5100冰川矿泉水”采自青藏高原上海拔51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已在地下深度范围内迁流时间达八年以上,是罕有的珍稀矿泉水资源。水源地每日允许开采量为3000吨以上。该公司目前年产能力为30万吨,而且还在继续扩大产量。

我不知道这“3000吨以上”的“日允许开采量”,是谁做出的“允许”,又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我知道:对地下水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已使高原地下水越来越少,整个青藏高原近些年来降雨降雪都大大减少了,地面上的河流水量也在减少。

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错,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堰塞湖。它的水正是来自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水,没有入水口和出水口的羊卓雍错,与周围的雪山、冰川之间的水量微循环而达到动态平衡。可想象,如果把它周围雪山和冰川上的水也拿来制造矿泉水,这种鬼斧神工般的微妙平衡一旦打破,浩淼如海的羊卓雍错也一样会逐渐枯竭。

据悉,这家矿泉水公司成立已有近四年,位于拉萨市当雄县,隶属于一家私人公司。这家公司的网站上还这样介绍:“5100冰川水,属于团中央的援藏项目,总书记和总理指定饮用水,也是人民大会堂指定用水”。我坚决不相信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会专门指定饮用几乎来自天边的这种冰川水,我几乎认为这个公司网站所宣示的内容无异于为政府抹黑,更遑论是否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这个矿泉水真是援藏项目,那就应该真正为藏区经济社会造福,而不是把大量珍泉般宝贵的冰川融水贱卖到外地、卖到国外,留下日渐枯涸的河流和失去植被覆盖的土石山。冰川不是无限的资源。地球能够满足人类多少无止境的欲望?对于类似的资源耗费型企业的开办,有关部门应当在审批过程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为当世和后代守住环境底线。而不是因为或相信“总书记和总理指定”要饮这种水因而批准生产。

珠峰景区环保现状不容乐观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进藏时曾来过定日,记得在县城周围,曾经有过则日山、拉果山和大琼山等五座雪山,现在都已经不见了,而高原河流里面的水量却从来没有增加。山南藏区的浪卡子县,原有一座叫做卡若拉的大雪山,也是如此的状况。

在定日县,加吴拉山周围的山坡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都还是漫山遍野的青草、山脚下连片的高山草甸给周围的牧民提供了很好的草场,而草甸湿地积蓄的水分,很好地维持着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但十多年后的今天,那曾经满眼的苍翠早已不见,一年到头都有风沙,微细的沙粒总是粘在人的脸上、皮肤上。

珠峰大本营正位于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逐年增加的游客,也给定日县的环保工作带来了压力。据县领导介绍,目前每个月从珠峰景区内各采集点采集的生活垃圾约有2-3吨,每年就有30余吨之多。而登山队遗留在海拔7000米以上雪山上的垃圾,因为连清运垃圾的牦牛也上不去,因而也就永远留驻珠峰。

为做好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环保工作,定日县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设置垃圾桶垃圾站、向进入珠峰景区的人员发放环保袋和进行环保宣传,减少了塑料垃圾袋的使用量。但保护区内所设垃圾桶、垃圾站数量少,而且设置不规范,由于上风大,有些垃圾桶被吹倒,而敞开式的垃圾站内大量的塑料袋、纸片等生活垃圾被风吹得景区、河流、公路两侧到处都是,造成视觉污染。

由于经费紧张,珠峰自然保护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和设备,无法很好地处理从景区收集到的各种垃圾,而目前所采用的自然焚烧方式,又因烟尘而污染了空气。

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瞩目的极高原旅游区,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还会给这里的环保带来压力,如果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经费和设备,珠峰景区内的冰川和雪山,还会融化得更快。

应养成全民节能环保的社会意识

曾几何时,中国错误地认为自己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甚至不少人认为“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据报道,广东今年夏季曾在全省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在当天,各级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被要求至少停开一部电梯,门厅、走廊不开照明灯,机关干部则不开公务车,一律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下班。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这种措施使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可能逐渐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生活观念,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也与普通群众一样,体验真实生活中的能源紧缺感和气候变暖问题。笔者赞成广东的这种活动的做法,惟愿不要搞成“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形成全民节能环保的社会意识。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关注中国的能源和环境保护,避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增加人为因素。在此,笔者也呼吁国内外的环保NGO组织更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韩方明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以上为个人观点

yutianjiayuan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4a0630100ef8k.html

转自:民间藏事

没有评论: